xíng

刑德


拼音xíng dé
注音ㄒ一ㄥˊ ㄉㄜˊ

刑德

词语解释

刑德[ xíng dé ]

⒈  刑罚与教化;刑罚与恩赏。

⒉  古人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附会五行生克之说。

引证解释

⒈  刑罚与教化;刑罚与恩赏。

《韩非子·二柄》:“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二仪不能废春秋以成岁,明主不能舍刑德以致治。”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改宪敕法,审刑德之原。”

⒉  古人以刑为阴克,以德为阳生,附会五行生克之说。

《史记·龟策列传》:“明於阴阳,审於刑德。”
三国 魏 阮侃 《宅无吉凶摄生论》:“世有安宅、葬埋、阴阳、度数、刑德之忌,是何所生乎!”

分字解释


※ "刑德"的意思解释、刑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刑德”的意思:

“刑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指刑罚和德政。在古代,刑罚是用来约束和惩罚犯法者的手段,而德政则是统治者用以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行为和政绩。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刑德”的解释可能涉及刑罚与德政的并重,以及它们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出处:

“刑德”这个词语的出处较为广泛,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礼记》、《左传》等古代文献中都有提及。

同义词:

刑赏

罚赏

惩教

反义词:

德政

恩赐

宽恕

相关词语:

刑法

德行

法度

恩泽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刑德并用、以德服人的故事。例如,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服人,而不是单纯依靠刑罚。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所体现。

造句: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政府既要严格实施刑法,又要注重德政建设,使民众在刑德并施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