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仪


拼音wǔ yí
注音ㄨˇ 一ˊ

繁体五儀

五仪

词语解释

五仪[ wǔ yí ]

⒈  古代五等爵的礼仪。五等。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五等爵的礼仪。

《周礼·春官·典命》:“掌诸侯之五仪。”
郑玄 注:“五仪,公、侯、伯、子、男之仪。”

⒉  五等。

《管子·哀公》:“孔子 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王先谦 集解:“仪,犹等也。”

分字解释


※ "五仪"的意思解释、五仪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五仪”指的是古代士人应遵循的五种礼仪规范,具体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这五种礼仪是古代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康熙字典解释:

五仪,指古代士人的五种礼仪,即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

出处:

五仪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

同义词:

五礼、五常

反义词:

相关词语:

礼仪、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古代,五仪被视为士人立身处世的根本,许多故事和典故都与之相关。例如,《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五仪的论述,强调礼仪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网络故事:有一个人因为不懂得五仪,在参加宴席时举止失当,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最终被逐出宴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遵守五仪是融入社会、受人尊重的重要前提。

造句:

在古代,士人必须遵循五仪,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受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