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àng

不谅


拼音bù liàng
注音ㄅㄨˋ ㄌ一ㄤˋ

繁体不諒

不谅

词语解释

不谅[ bù liàng ]

⒈  不相信。不信实,不诚实。谓不拘于小信。不体谅。

引证解释

⒈  不相信。

《诗·鄘风·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 传:“谅,信也。”
《楚辞·离骚》:“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妬而折之。”
汪瑗 集解:“不谅谓不信己琼佩之美也。”

⒉  不信实,不诚实。

汉 张衡 《东京赋》:“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苟民志之不谅兮,何云巖险与襟带。”

⒊  谓不拘于小信。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贞而不谅,通而能固。”

⒋  不体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兄诚不谅我之深矣。欲不言,则此心无以自剖,骤言之,又恐惊为怪异。奈何?”

分字解释


※ "不谅"的意思解释、不谅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不必说姓韩姓刘的了,就是自己的嫡亲妹子四小姐也不谅解,把他当作老虎似的,甚至逃走出去不肯回来!


AI解释


词语“不谅”的意思:

“不谅”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不体谅、不理解、不原谅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人对他人遭遇的不关心或不理解。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不谅”并没有单独的条目,但是可以从“谅”字的意义来推断。“谅”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有“体谅”、“原谅”、“相信”等意,因此“不谅”可以理解为“不体谅”、“不原谅”。

出处:

“不谅”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是由“不”和“谅”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所以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同义词:

不体谅

不理解

不原谅

不同情

反义词:

体谅

理解

原谅

同情

相关词语:

体谅之心

理解万岁

原谅他人

同情心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不谅”这个词语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并不常见,但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些情境,比如在网络社交中,有些人可能因为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理解,而被形容为“不谅”。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同事因为家庭困难,希望得到一些帮助,但他却因为个人偏见而不谅同事的困境,拒绝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