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ǐshí

史识


拼音shǐ shí
注音ㄕˇ ㄕˊ

繁体史識

史识

词语解释

史识[ shǐ shí ]

⒈  修史的见识。

引证解释

⒈  修史的见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四》:“以为中世纪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滞,以为 罗丹 的出现,是再兴戈谛克的精神:都可以见作者的史识。”

分字解释


※ "史识"的意思解释、史识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史识”的意思:

“史识”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见解和判断能力。它强调的是对历史资料的深刻理解和正确解读,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对“史识”进行解释,但根据其组成部分“史”和“识”的含义,可以推测“史识”在字典中的解释可能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判断有关。

出处:

“史识”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它在历史文献中频繁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

同义词:

历史观

历史见解

历史洞察力

反义词:

历史无知

历史偏见

历史盲点

相关词语:

历史研究

历史评价

历史编纂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史识”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举一个与历史相关的例子。比如,关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被誉为“史圣”,他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凭借其卓越的史识,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记录和评价。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史识独到,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