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

夷民


拼音yí mín
注音一ˊ ㄇ一ㄣˊ

夷民

词语解释

夷民[ yí mín ]

⒈  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

⒉  对外国人的泛称。

引证解释

⒈  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

《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孔颖达 疏:“使其利便民之器用,正丈尺之度,斗斛之量,所以平均下民也。 樊光、服虔 云:雉者,夷也;夷,平也;使度量器用平也。”

⒉  对外国人的泛称。

清 姚鼐 《侍讲张君墓志铭》:“澳门 者, 香山 南境,斗入海,西洋夷民居之……上吏以君贤,俾摄其职,君尤能得夷民情而柔调之。”

分字解释


※ "夷民"的意思解释、夷民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夷民”的意思:

“夷民”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或边民。在现代汉语中,有时也用来指代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区、文化习俗与汉族不同的民族群体。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夷”字有多个意思,其中之一是“夷,蛮也,言其俗质也。”这里的“夷民”可以理解为边远地区的蛮族居民。

出处:

“夷民”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它源自古代汉语,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用词。

同义词:

少数民族

边民

蛮民

反义词:

汉族

中原人

相关词语:

少数民族政策

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文化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关于“夷民”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如《山海经》中记载的诸多异域民族,这些民族在古代文学中通常被称作“夷民”。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中央政府为了安抚夷民,常常派遣使臣前往边疆进行文化交流和安抚。

这个句子通过“夷民”一词,描绘了古代中央政府与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