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n

觐礼


拼音jìn lǐ
注音ㄐ一ㄣˋ ㄌ一ˇ

繁体覲禮

觐礼

词语解释

觐礼[ jìn lǐ ]

⒈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

⒉  泛指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

《仪礼·觐礼》:“覲礼第十。”
贾公彦 疏:“郑 《目録》云:覲,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覲礼於五礼属宾。”
《礼记·郊特牲》:“覲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

⒉  泛指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初,有司议:‘祀宇之旁难行覲礼,欲俟还至 河中,朝会,肆赦。’”

国语辞典

觐礼[ jǐn lǐ ]

⒈  古时诸侯秋天进见天子的礼仪。

《礼记·郊特牲》:「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

分字解释


※ "觐礼"的意思解释、觐礼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觐礼”的意思:

“觐礼”指臣子或属国对君主或上级表示敬意、朝见或朝贡的礼节。在古代,这是一种正式的拜见仪式,用以表达对君主或上级的尊敬和忠诚。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觐礼”的解释为:“觐,臣见君也。礼,敬也。”

出处:

“觐礼”这一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礼记》等古代礼书。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了臣子对君主的觐见礼仪。

同义词:

朝见、朝贡、朝拜、谒见

反义词:

傲慢、不敬、抗礼

相关词语:

朝贡制度、朝觐使、朝贡船、朝仪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觐礼”的一个网络故事是关于清朝康熙帝的。康熙帝在位期间,多次举行觐礼,接受各藩属国的朝贡。其中一次,康熙帝在举行觐礼时,一位藩属国的使臣因为礼仪不当,被康熙帝责罚。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觐礼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用这个词语造句:

皇帝在金銮殿上,接受了来自远方的藩属国的觐礼,彰显了国家的威严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