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策书


拼音cè shū
注音ㄘㄜˋ ㄕㄨ

繁体策書

策书

词语解释

策书[ cè shū ]

⒈  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

⒉  指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策。

引证解释

⒈  指古代常用以记录史实的简册。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仲尼 因 鲁 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寧殖 出君,而卒自忧名在策书。”
宋 司马光 《<吕献可章奏集>序》:“君子之讥著之策书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诚哉是言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百国春秋》:“盖古史官简书、策书之分,策书详其细目,如 墨子 之所称, 左氏 据以作传者是也;简书举其大纲,如《汲冢竹书》之体, 孔子 所据以作经者也。”

⒉  指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策。

《汉书·龚胜传》:“自 昭帝 时, 涿郡 韩福 以德行徵至京师,赐策书束帛遣归。”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其( 汉 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
《南史·褚裕之传》:“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隆寄。”
宋 苏洵 《任相》:“相不胜任,策书至而布衣出府,免矣。”

国语辞典

策书[ cè shū ]

⒈  书籍、简册。

《史记·卷六〇·三王世家·褚少孙补曰》:「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
《汉书·卷一〇〇·叙传上》:「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

⒉  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

《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读策书毕,中常侍持皇太子玺绶东向授太子。」

分字解释


※ "策书"的意思解释、策书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策书”的意思:

“策书”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文书,通常用于皇帝下达命令或授予官职。它是一种官方的书面文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策书”可能被解释为皇帝的命令书或任命书,是一种官方的书面文件。

出处:

“策书”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尤其是在皇帝颁布政令或授予官职的场合。

同义词:

命令书

诏书

旨意

官书

反义词:

诏罢

撤销令

解职令

相关词语:

诏令

诏书

官箴

诰命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策书”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可能被用来指代古代皇帝的权威或某项重要命令。例如,一个故事中可能提到某个官员因为得到皇帝的策书而官运亨通。

用这个词语造句:

皇帝的策书终于到了,新任太守深感责任重大,准备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