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ǎo zhuàng
注音ㄅㄠˇ ㄓㄨㄤˋ
繁体保狀
⒈ 旧称由保证人填写的有一定格式的保证书。
⒈ 旧称由保证人填写的有一定格式的保证书。
引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征》:“公举则责之本甲,印官验果堪充,取其粮房总书保状,实保结得某里甲某堪应户头,总催某年分本甲花户钱粮。”
⒈ 在一定期限内,对于行为、财力或货物品质表示负责保证的单据。
引《儒林外史·第九回》:「你再拿你的名字添上一个保状,你作速去办理。」
词语“保状”的意思:
“保状”是指书面保证书,是保证人向债权人或有关单位出具的一种书面承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或承担某种责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保状”一词,但根据其词义,可以推测“保状”可能来源于“保证状”,即保证人出具的保证书。
出处:
“保状”一词的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如《元史·刑法志》中提到:“凡有保状,必问其人,若保人犯法,保状不实,罪同犯人。”
同义词:
保证书、担保书、担保状
反义词:
无保证书、无担保书、无担保状
相关词语:
担保人、保证人、担保物、保证责任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保状”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一些古代故事,如《水浒传》中宋江为了救好友林冲,向官府出具了保状,承诺林冲不会再次犯罪。
用这个词语造句:
小明因为急需用钱,向朋友小李出具了一份保状,承诺在一个月内还清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