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七


拼音jì qī
注音ㄐ一ˋ ㄑ一

祭七

词语解释

祭七[ jì qī ]

⒈  旧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引证解释

⒈  旧俗指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祭七次。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上:“杨用脩 云:‘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今俗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

分字解释


※ "祭七"的意思解释、祭七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祭七”的意思:

“祭七”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的一种,指的是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举行祭祀活动。这个习俗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家中,所以需要通过祭祀来安抚亡魂,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祭七”这个词语,但根据“祭”和“七”的解释,可以推测“祭七”可能是指“祭拜在第七天”。

出处:

“祭七”的出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它源于民间信仰和习俗,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文化现象。

同义词:

祭拜七日

七日祭

七日悼

反义词:

无祭

不祭

相关词语:

祭祀

祭奠

丧葬

亡灵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祭七”是一个民间习俗,没有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祭祀、丧葬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人们都会在亲人去世后的第七天举行祭七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