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wěi

葭苇


拼音jiā wěi
注音ㄐ一ㄚ ㄨㄟˇ

繁体葭葦

葭苇

词语解释

葭苇[ jiā wěi ]

⒈  芦苇。

引证解释

⒈  芦苇。

《韩诗外传》卷八:“有鸟於此,架巢於葭苇之颠,天喟然而风,则葭折而巢坏。”
《汉书·李广传》:“引兵东南,循故 龙城 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藋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章炳麟 《訄书·议学》:“政治之学不修,使僝功审曲者议之,其埶将妄凿垣墻而殖葭苇。”

国语辞典

葭苇[ jiā wěi ]

⒈  芦苇。

唐·王维〈青谿〉诗:「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分字解释


※ "葭苇"的意思解释、葭苇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葭苇”的意思:

葭苇指的是芦苇,一种生长在沼泽、河滩等湿润地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软弱无力的东西,也常用来形容人谦逊或朴素。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葭”的解释是:“水草也,苇之细者。”对“苇”的解释是:“芦苇也,可以编席。”可以看出,康熙字典认为葭是苇的一种,特指细小的芦苇。

出处:

《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是《诗经》中《秦风·蒹葭》一篇的起句,用以描绘秋天的景象。

同义词:

芦苇、蒲草、芦荻、水芦、白苇等。

反义词:

坚硬、结实、坚固等。

相关词语:

芦苇荡、蒲草丛、芦苇塘、水边芦苇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古代文学中,芦苇常被用来比喻贤能或正直的人,如“宁为芦苇直,不作松柏曲”。这个典故出自《韩诗外传》,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颗,他虽然身为贵族,却选择与贫贱之人交往,如同芦苇一样正直。

造句:

在这片广袤的芦苇荡中,风吹过,发出阵阵沙沙声,宛如大自然在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