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ài shì
注音ㄨㄞˋ ㄕˋ
⒈ 指外祖父母家。
⒈ 指外祖父母家。
引《东观汉记·朱晖传》:“莽(王莽 )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 宛城。”
《后汉书·杜林传》:“林 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 张竦 父子喜文采, 林 从 竦 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公讳 素,字某,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
⒈ 母亲的父母家。
引《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太平广记·卷四八六·无双传》:「初,仙客父亡,与母同归外氏。」
近舅家
词语“外氏”的意思:
“外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妻子的家族,即妻子的娘家。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外氏”并没有专门的解释,但根据其用法,可以推断其意。
出处:
“外氏”一词的出处不明确,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出现,如《红楼梦》等。
同义词:
妻家
娘家
婆家
反义词:
内氏(丈夫的家族)
相关词语:
外孙
外甥
外孙女
外婆
外公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外氏”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家庭、婚姻相关的古代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嫁到梁山伯家,祝家便是梁山伯的外氏。
用这个词语造句:
1. 我的外氏对我很好,每年都会给我寄来一些家乡特产。
2. 在古代,女子出嫁后,就要改随外氏,即改姓丈夫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