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格


拼音bǐ gé
注音ㄅ一ˇ ㄍㄜˊ

繁体筆格

笔格

词语解释

笔格[ bǐ gé ]

⒈  笔架。

⒉  字画诗文的格调。

引证解释

⒈  笔架。

南朝 梁 吴筠 《笔格赋》:“幽山之桂树……翦其片条,为此笔格。”
唐 陆龟蒙 《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之一:“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牀。”

⒉  字画诗文的格调。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观餘论》…… 曹将军 画马,神胜形; 韩丞 画马,形胜神; 鶠 从容二人间,第笔格差不及耳。”

国语辞典

笔格[ bǐ gé ]

⒈  搁笔的用具。唐·陆龟蒙〈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次韵〉诗:「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也作「笔架」。

分字解释


※ "笔格"的意思解释、笔格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笔格”的意思:

“笔格”指书写时笔画的规矩和格式,也可以指书法的格局或风格。在文学创作中,它还可能指写作的格局和风格。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笔格”的解释是:“笔法也。规矩也。书家所谓笔势、笔意、笔法、笔势、笔格者是也。”

出处:

“笔格”这一词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它在古代文学和书法作品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讨论书法和文学创作时。

同义词:

笔法

笔势

笔意

格局

风格

反义词:

随意

混乱

无序

相关词语:

书法

文学

创作手法

书卷气

文采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笔格”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书法、文学创作相关的传说或故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格高雅,传颂千古。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笔格独特,每一笔都透露出深厚的书法功底。

例句解释:这句话描述了某人的书法风格独特,每一笔都显示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体现了“笔格”一词在书法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