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ù gǔ
注音ㄅㄨˋ ㄍㄨˇ
⒈ 《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⒈ 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引《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 雷门。”
颜师古 注:“雷门,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闻雷霆而觉布鼓之陋,见巨鲸而知寸介之细也。”
唐 李商隐 《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捧爝火以干日御,动已光销;抱布鼓以诣 雷门,忽然声寝。”
词语“布鼓”
意思:
“布鼓”原指用布做的鼓,比喻虚张声势,有名无实。也指没有真才实学而装模作样。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布鼓”条目的解释可能涉及鼓的材质,但更多可能强调其象征意义,即虚有其表。
出处:
“布鼓”这个词语的出处不详,但它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用以形容那些表面热闹而实际上并无实质内容的人或事。
同义词:
虚张声势、有名无实、徒有虚名
反义词:
名副其实、货真价实、名符其实
相关词语:
鼓噪、鼓动、鼓掌、鼓劲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布鼓”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很有能力或很有影响力,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力的人。
造句:
他的演讲虽然声势浩大,但内容空洞,就像是一场布鼓表演,让人感到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