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衣


拼音fǔ yī
注音ㄈㄨˇ 一

黼衣

词语解释

黼衣[ fǔ yī ]

⒈  绣有黑白斧形的礼服。

引证解释

⒈  绣有黑白斧形的礼服。

《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荤。”
杨倞 注:“黼衣、黻裳,祭服也。白与黑为黼。”
《文选·韦孟<讽谏>诗》:“黼衣朱黻,四牡龙旂。”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黼衣,衣上画为斧形,而白与黑为采。”
汉 王粲 《神女赋》:“袭罗綺之黼衣,曳縟绣之华裳。”

分字解释


※ "黼衣"的意思解释、黼衣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黼衣”:

意思:黼衣,古代一种绣有斧形图案的礼服,是古代中国贵族和官员的服饰之一,尤其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

康熙字典解释:据《康熙字典》记载,“黼衣”是指绣有斧形图案的礼服,这种图案象征权力和威严。

出处:《周礼·春官·司服》中有记载:“王之服,黼衣。”

同义词:绣衣、斧衣

反义词:素衣、白衣

相关词语:礼服、冠冕、服饰、绣工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关于“黼衣”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中关于服饰的礼仪和等级制度,以及皇帝和官员在重大场合穿着黼衣的庄严形象。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官员们身着黼衣,头戴冠冕,出席祭祀大典,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国家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