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ǐ bǎng
注音一ˇ ㄅㄤˇ
⒈ 即乙科。
⒉ 指举人。
⒈ 即乙科。
引唐 殷尧藩 《下第东归作》诗:“辛勤几逐英雄后,乙榜犹然姓氏虚。”
⒉ 指举人。
引元 戴良 《<遯斋小稿>序》:“至正 辛巳秋,以《春秋》试 浙 闈,仅中乙榜。考官翰林待制 柳公 有遗才之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下官 杨文驄,表字 龙友,乙榜县令,罢职閒居。”
词语“乙榜”:
意思:乙榜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榜单,指科举考试中进士榜之外的其他榜单,通常包括举人、贡士等。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并未直接收录“乙榜”,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和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可以推测其含义。
出处:乙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具体可追溯至隋唐时期。
同义词:乙科、进士榜外、其他榜单等。
反义词:甲榜(科举考试中进士榜)
相关词语:科举、进士、举人、贡士、状元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乙榜的一个网络故事是关于一个名叫李白的诗人。据说,李白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进入甲榜,只能进入乙榜。后来,他在文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誉为“诗仙”。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那个时代,虽然张明未能进入甲榜,但他在乙榜上名列前茅,也为他赢得了不少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