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逸书


拼音yì shū
注音一ˋ ㄕㄨ

繁体逸書

逸书

词语解释

逸书[ yì shū ]

⒈  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⒉  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

引证解释

⒈  特指古文《尚书》。因 西汉 时出自 孔子 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至於 后汉,孔氏 之本遂絶。其有见於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
宋 欧阳修 《日本刀歌》:“徐福 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章炳麟 《訄书·清儒》:“而 仁和 邵懿辰,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 刘歆 矫造。”

⒉  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

宋 徐积 《和路朝奉新居》之九:“都无长物垂空橐,却有闲房聚逸书。”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被 清 代学者所宝重,自然因为注中多有现今的逸书,但在一般读者,却还是为了本文。”

国语辞典

逸书[ yì shū ]

⒈  久经散逸的古书。

⒉  汉武帝末,鲁恭王整修孔子故居时于复壁里所发现的《尚书》篇章。较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号称《古文尚书》。

分字解释


※ "逸书"的意思解释、逸书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逸书”的意思:

“逸书”通常指那些散失在民间、未经官方编纂或流传不广的书籍。这些书籍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或艺术价值,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被广泛收录在正史或官方文献中。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逸”字有多个解释,其中与“逸书”相关的解释为“散失,散落”。因此,“逸书”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散失的书籍。

出处:

“逸书”这一词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是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

同义词:

散佚、遗书、遗籍、秘籍

反义词:

正史、官书、集部

相关词语:

古籍、秘本、异本、古抄本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逸书”的网络故事或典故相对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一些书籍因战乱、火灾等原因散失,至今仍有许多学者和收藏家在寻找这些散失的“逸书”。

用这个词语造句: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民间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逸书,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