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ěng

讽读


拼音fěng dú
注音ㄈㄥˇ ㄉㄨˊ

繁体諷讀

讽读

词语解释

讽读[ fěng dú ]

⒈  诵读。

引证解释

⒈  诵读。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
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时所枉文章,讽读累日,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年在紈綺,便爱《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

国语辞典

讽读[ fèng dú ]

⒈  诵读。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分字解释


※ "讽读"的意思解释、讽读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讽读”的意思:

讽读,指讽诵、朗诵。在古代,讽读通常指的是通过吟诵的方式来阅读或学习诗文,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是为了理解文字的意义,还强调声调和韵律的和谐。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讽”字有多种解释,包括讽谏、讽刺、讽诵等。对于“讽读”,可以理解为讽诵的阅读方式。

出处:

“讽读”作为一个词语,并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由“讽”和“读”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均有出现,组合成词则更多是后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创造的。

同义词:

讽诵

吟诵

朗诵

反义词:

朗读(通常指清晰大声地读出文字)

默读(不出声地阅读)

相关词语:

讽刺

讽谏

吟咏

韵律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讽读”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阅读方式。不过,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在吟诗作赋时,常常以讽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的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是通过讽读来传达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学子们往往喜欢讽读《诗经》和《楚辞》,以期在声音的韵律中感受先贤的情感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