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xiàn

时宪


拼音shí xiàn
注音ㄕˊ ㄒ一ㄢˋ

繁体時憲

时宪

词语解释

时宪[ shí xiàn ]

⒈  《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即时宪历。

引证解释

⒈  谓以天为法建立法制。后称当时的教令为时宪。

《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孔 传:“宪,法也。言圣王法天以立教。”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潘岳 《许由颂》:“通於时宪,顷匡不盈。”

⒉  即时宪历。参见“时宪历”。

《清史稿·时宪志一》:“睿亲王 言:‘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

分字解释


※ "时宪"的意思解释、时宪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还有由于修史者缺乏自然科学知识,在时宪志中编进了三卷八线表,这是初中学生数学教科书中的对数表,和清史风马牛不相及,写在历史书中,实属不伦不类。


AI解释


词语“时宪”:

意思:时宪是古代历法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符合当时天时和人事的历法。它强调历法要随时调整,以适应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时宪”一词,但根据其构成,“时”通常指时间,“宪”有法则、法度的意思,因此可以推断“时宪”指的是符合当时时间的法则。

出处:《宋史·律历志》等古代历书中有关于时宪的记载。

同义词:时历、时法

反义词:非时宪

相关词语:历法、天文、节气、农事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暂无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时宪”一词在历法研究中有时会提及,与天文、历法变迁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十年一次的“时宪”修订,都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和国家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