赇谒

词语解释
赇谒[ qiú yè ]
⒈ 谓行贿以求进见。
引证解释
⒈ 谓行贿以求进见。
引《魏书·刑罚志》:“食禄者跼蹐,賕謁之路殆絶。”
《新唐书·吴兢传》:“且陛下承 天后、和帝 之乱,府库未充,冗员尚繁,户口流散,法出多门,賕謁大行,趋竞弥广。”
《新唐书·中宗八女传》:“﹝ 长寧公主 ﹞与 安乐、宜城 二主、后媦 郕国、崇国 夫人争任事,賕謁纷紜。”
国语辞典
赇谒[ qiú yè ]
⒈ 赇,贿赂。赇谒指给与不当的财物以请求拜见。
引《新唐书·卷八三·诸帝公主传·中宗八女传》:「与安乐、宜城二主、后媦郕国崇国夫人争任事,赇谒纷纭。」
分字解释
※ "赇谒"的意思解释、赇谒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赇谒”的意思:
“赇谒”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用财物买通关系以求见人。其中,“赇”字本义为财物,引申为贿赂;“谒”字本义为拜见,引申为求见。合起来,“赇谒”即指用财物求得见面的行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赇,财物也。谒,见也。赇谒,以财物求见也。”
出处:
《汉书·霍光传》:“光赇谒上,上许之。”(霍光用财物买通关系,以求得见到皇上。)
同义词:
行贿、买通、贿赂、走后门、拉关系等。
反义词:
廉洁、正直、公正、无私等。
相关词语:
贿赂、权谋、关系、势力、后台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网络上关于“赇谒”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参考古代的一些历史典故。例如,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经多次使用赇谒手段,收买人心,拉拢势力。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官员们为了求得晋升,往往不得不通过赇谒手段,走后门,拉关系。这种现象使得官场风气日益败坏,百姓疾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