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

曲士


拼音qū shì
注音ㄑㄨ ㄕˋ

曲士

词语解释

曲士[ qū shì ]

⒈  乡曲之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引证解释

⒈  乡曲之士。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庄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曲士,乡曲之士也。”
《文选·左思<吴都赋>》:“齷齪而筭,顾亦曲士之所叹也。”
刘逵 注:“曲,谓僻也。言筭量 蜀 地,亦是曲僻之士。”
宋 王安石 《圣贤何常施》诗:“曲士守一隅,欲以齐万物。”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十四:“词虽不工,具徵 天水 词学之盛。下至方伎曲士,亦觕諳宫商。”
梁启超 《新民说》第五节:“彼曲士贱儒动輒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

国语辞典

曲士[ qū shì ]

⒈  鄙陋的人。

《庄子·秋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⒉  小人。

《文选·左思·吴都赋》:「龌龊而筭,顾亦曲士之所叹也。」

分字解释


※ "曲士"的意思解释、曲士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一百零三、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I解释


词语“曲士”的意思:

“曲士”一词出自《论语》,原意是指那些偏执己见、不能通达事理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思想狭隘、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曲士”的解释为:“偏僻之士,不达时务者。”

出处:

“曲士”一词最早出自《论语·雍也》中的“曲士不可与言,言必之吾誉。”,这句话是孔子批评那些思想狭隘、固执己见的人。

同义词:

偏执、狭隘、固执、保守、拘泥

反义词:

通达、开明、开放、豁达、灵活

相关词语:

曲高和寡、曲径通幽、曲终人散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文化中,“曲士”这一概念可能被用来讽刺那些在讨论中只坚持自己观点、不愿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例如,某论坛上有人提出一个观点,但立即遭到一群“曲士”的攻击,他们只关心维护自己的立场,而不考虑讨论的本质。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不能成为曲士,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