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rén

知人


拼音zhī rén
注音ㄓ ㄖㄣˊ

知人

词语解释

知人[ zhī rén ]

⒈  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⒉  谓懂人事。

⒊  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

引证解释

⒈  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史记·宋微子世家》:“宋宣公 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 苏君 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清 钱谦益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择将如择医,以知人为能事。”

⒉  谓懂人事。

《史记·赵世家》:“赵简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

⒊  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

《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郑玄 注:“知天、知人,谓知其道也。”

⒋  有智慧的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
林尧叟 注:“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韩愈 《赠太傅董公行状》:“公之将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乱。故君子以公为知人。”

国语辞典

知人[ zhī rén ]

⒈  有眼光、能体察人的品性或才能。

《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三国演义·第一五回》:「恰到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

分字解释


※ "知人"的意思解释、知人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书写汉代历史最光彩夺目的篇章的过程中,他大胆改革选官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并知人善任,使得各方面人才风起泉涌,极一时之盛。

2.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3.一间小的家庭式公司要一手一脚去做,得当公司发展大子,便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令他们感到安心,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简单来说是知人善任,但在原则上一定要令他们有归属感,要他们喜欢你。

4.鉴赏时也不必面面俱到,或词语运用的不可替代性,或作品中意象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或修辞使用的恰到好处,或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谈作品的思想内容等,一篇文章抓住一点就可以了。

5.夜幕下,唯有皓月无声,冷彻千古,那漫天的烟花,竟似不知人间疾苦,仍然做尽了妍态浮光,散做满天星辰而落,万人仰望时刻的满天绚烂,瞬间掬捧时却空无一物——,这一刻,到最后留下的,终究是幻影而已。

6.一个好的领导干部,不仅取决于自身有德有才,而且还取决于能否知人善任。

7.如果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独特文化履历缺乏了解,在知人论世方面不能够下些深入发掘的功夫,仅仅从上文中预设的理论逻辑出发。

8.你别怪我趋炎附势,要知人在廊簷下不得不低头啊!

9.草根小子,携美护爱,遨游四方;两极世界,处心积虑,暗战八荒;野心,世仇,阴谋,危机四伏;真爱,假意,真情,充满生活;历经磨难,方知人鬼并无殊途。

10.经理人员的任务则在于知人善任,提供企业一个平衡密合的工作组织。洛德凯特寇得。


AI解释


词语“知人”的意思:

“知人”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了解人,识别人的才能、品德等。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有很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识别和选拔人才。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知人”的解释为:“知,谓识也。人,谓才德也。知人,谓能识人之才德也。”

出处:

“知人”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论语·为政》中有“知人善任”的说法,即了解人并善于任用人才。

同义词:

识人、辨人、识才、识贤、察人

反义词:

无知、不明、愚昧、昏庸

相关词语:

人才、贤能、英才、俊才、英才辈出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个与“知人”相关的网络故事是“诸葛亮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说服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的“知人”能力,他能够识别出诸葛亮的才华和品德,并加以重用。

用这个词语造句:

这位领导具有很高的“知人”能力,能够从众多应聘者中挑选出最适合岗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