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shī

沙虱


拼音shā shī
注音ㄕㄚ ㄕ

繁体沙蝨

沙虱

词语解释

沙虱[ shā shī ]

⒈  亦作“沙虱”。

⒉  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

⒊  石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石蚕》。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沙蝨”。 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又有沙蝨,水陆皆有,其新雨后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时,差稀耳。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
唐 元稹 《哭女樊四十韵》:“山魈邪乱逼,沙虱毒潜婴。”
《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沙虱》:“潭、袁、处、吉 等州有沙虱,即毒蛇鳞中虱也。细不可见。夏月,蛇为虱所苦,倒掛身於江滩急流处,水刷其虱;或卧沙中,碾虱入沙。行人中之,所咬处如针孔粟粒。四面有五色文,即其毒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沙虱》:“按 郭义恭 《广志》云:沙虱在水中,色赤,大不过蟣,入人皮中杀人。”

⒉  石蚕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石蚕》。

分字解释


※ "沙虱"的意思解释、沙虱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沙虱”的意思:

沙虱,指一种生活在沙土中的小型甲壳动物,属于昆虫纲蜱螨目。它们通常寄生在鸟类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上,吸取宿主的血液为生。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关于“沙虱”的解释并未收录,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康熙字典可能将其解释为一种生活在沙土中的小虫。

出处:

关于“沙虱”的出处,没有确切的历史文献记载,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其可能源于古代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命名。

同义词:

沙虱的同义词有:沙虫、沙虺、沙螨等。

反义词:

沙虱的反义词较少,可以理解为与沙虱相反的生物,如:无脊椎动物、昆虫等。

相关词语:

与沙虱相关的词语有:沙土、昆虫、蜱螨、宿主、吸血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目前没有关于“沙虱”的著名网络故事或典故。

用这个词语造句:

夏日炎炎,沙滩上的孩子们捉住了许多沙虱,好奇地观察着它们的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