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g

布缨


拼音bù yīng
注音ㄅㄨˋ 一ㄥ

繁体布纓

布缨

词语解释

布缨[ bù yīng ]

⒈  布制的冠带。古守丧者所服。

引证解释

⒈  布制的冠带。古守丧者所服。

《仪礼·丧服》:“疏衰裳,齐牡麻絰,冠布缨。”
贾公彦 疏:“案:斩衰冠绳缨……此布缨亦如上绳缨,以一条为武,垂下为缨也。”

分字解释


※ "布缨"的意思解释、布缨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布缨”的意思:

“布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用布制成的带子或绳索,常用于装饰或系扎。在古代,布缨多用于衣服、帽子等服饰的装饰。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布缨”的条目解释为:“布缨,布为之缨也。古者冠带之饰,用以为饰。”

出处:

“布缨”一词的出处较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礼记·玉藻》中有记载:“布缨,诸侯之冠也。”

同义词:

带子、绳索、绦、带、带子、带饰

反义词:

无特别明确的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其相对的装饰较少或无装饰的服饰。

相关词语:

冠带、缨络、带子、绦带、帽缨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布缨”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为少见,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一些故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遇到妖怪,妖怪要求唐僧给他们布缨,以此作为交换条件。

用这个词语造句:

古代的士兵们头戴布缨帽,威风凛凛地守护着国家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