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i

拜揖


拼音bài yī
注音ㄅㄞˋ 一

拜揖

词语解释

拜揖[ bài yī ]

⒈  打躬作揖。

引证解释

⒈  打躬作揖。

《后汉书·董卓传》:“卓 讽朝廷使光禄勋 宣璠 持节拜 卓 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乃引还 长安,百官迎路拜揖。”
唐 李约 《城南裴氏昆季》诗:“野老无拜揖,村童多裸形。”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寻 朱 蔡 诸贤之里,而拜揖徘徊於其间。”
昆剧《墙头马上》第一场:“爹爹在上,孩儿拜揖。”

国语辞典

拜揖[ bài yī ]

⒈  对尊长者行礼。

《西游记·第一六回》:「三藏躬身施礼迎接道:『老院主,弟子拜揖。』那老僧还了礼,又名叙坐。」

分字解释


※ "拜揖"的意思解释、拜揖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拜揖”的意思:

“拜揖”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表示尊敬的礼节,包括跪拜和拱手作揖的动作。这个词语多用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用以描述人们见面时的礼貌行为。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拜揖”被解释为“拜手而揖,以示敬也”。即通过跪拜和拱手的方式表示尊敬。

出处:

“拜揖”这个词语的出处较为广泛,它来源于古代的礼仪文化。在古代,人们见面时会有许多礼节,其中“拜揖”就是一种常见的表示尊敬的礼节。

同义词:

拜见

拱手

跪拜

敬礼

反义词:

蔑视

轻视

漠视

相关词语:

礼仪

敬重

尊敬

礼貌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拜揖”这个词语在网络上并没有特别著名的故事或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它经常被用来描绘人物之间的尊敬和礼貌。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逢佳节,人们都会穿上盛装,相互拜揖,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朋友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