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


拼音yī jǐ
注音一 ㄐ一ˇ

一己

词语解释

一己[ yī jǐ ]

⒈  自己;个人。

一己之私。
不以一己之利。——清·黄宗羲《原君》
不以一己之害。
一己之能。——[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oneself;

引证解释

⒈  自己一人;个人。

《关尹子·三极》:“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缥缈峰》:“尽欲活羣生,不唯私一己。”
宋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公卿大夫方进於朝,於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
《荡寇志》第七八回:“我等那个没有老小?单是他为一己之私,废天下大事!”
郭沫若 《雅言与自力》:“﹝ 尼采 ﹞爱以一己的理想输入于个体之中,以满足其崇拜的欲望。”

国语辞典

一己[ yī jǐ ]

⒈  自己本身。

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缥缈峰〉:「尽欲活群生,不唯私一己。」

分字解释


※ "一己"的意思解释、一己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戴氏毕竟是一位史学家,他以一己之命寄托在天下之命上,可谓还其史家的本来面目。

2.肥皂一经使用,便会逐渐溶化,甚至消失殆尽,但在这之间,却能使被洗物尽涤肮脏。如果有在水中不溶化的肥皂,才是无用处的东西。不知自我牺牲,以裨益社会,而只知吝惜一己之力的人,则宛如不会溶化的肥皂。

3.姑娘,所谓物不平则鸣,若不能用一己之力完成,只能假手于人,岂不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之故?你再看看这是何物?

4.而今,是传说中的末法时代,神圣不可预闻,仙魔不见踪迹,凡间生灵再难以一己之力超脱,长生不老成为泡影。

5.多元是客观的存在,客观的趋势,不是为了多元而多元,不是全凭一己之私意去标新立异。

6.他们从骨子里面把百姓视为臣民,把自己当做大吏,他们的执政动机,更多的是为一己政绩殚精竭虑,为相关的利益集团奔走呼号,为项上的顶戴花翎呕心沥血。

7.他们从骨子里面把百姓视为臣民,把自己当做大吏,他们的执政动机,更多的是为一己政绩殚精竭虑,为相关的利益集团奔走呼号,为项上的顶戴花翎呕心沥血。

8.别要求战斗应该具备美学,别要求死亡必须遵从美德,别只顾成全一己性命,如果想守护那值得守护的事物,就从背后斩杀那应该斩杀的敌人。蓝染惣右介

9.心中有发财或成绩某一事业的理想的人,要每天都有能尽心尽责的职业,并职业中不辞劳苦,就必定会完成他的理想,正如一句托斯卡纳谚语所说的那样,固然每一己都也许感觉到太阳的光芒。

10.感谢师父让我们有机会贡献一己之力,服务社会大众。师父为芸芸众生,在有形和无形方面所做的一切,言语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激于万一。


AI解释


词语“一己”的意思:

“一己”指的是个人的、自己的利益或愿望。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立场或私心。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一己”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出现,但可以理解为“一”字表示“一个”,“己”字表示“自己”,合起来即指个人的利益或意愿。

出处:

“一己”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由“一”和“己”两个单独的汉字组合而成,常用于成语或句子中。

同义词:

个人

自己

个体

反义词:

公众

共同

大家

相关词语:

一己私欲

一己之见

一己之力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己之私”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相传,古代有位官员因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利益,贪污腐败,最终被百姓唾弃,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总是以一己之见来评价别人,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