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ó xíng
注音ㄅㄛˊ ㄒ一ㄥˊ
繁体駁行
⒈ 亦作“驳行”。
⒉ 驳杂不纯美的德行。
⒊ 谓交议奏参的公文被吏部驳回。
⒈ 亦作“駮行”。
⒉ 驳杂不纯美的德行。
引《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有术之主,信赏以尽能,心罚以禁邪,虽有駮行,必得所利。”
王先慎 集解:“駮行,不贞白而駮杂者。”
⒊ 谓交议奏参的公文被吏部驳回。
引《六部成语注解·吏部》:“驳行:交部参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则由部行文驳之。”
词语“驳行”的意思:
“驳行”是一个较为冷门的词语,它指的是对某项决定或行为提出异议或反对,通常是在正式的场合或正式的文件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已经很少使用,多见于古文或法律文件中。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驳行”这个词语,但根据其构词成分,“驳”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辩驳,争论”,而“行”字则指“行为,行动”,因此可以推测,“驳行”可能是从这两个字组合而来,意指对行为提出辩驳。
出处:
“驳行”这个词语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它可能源自古代法律或政治文献中的表述。
同义词:
反驳
辩驳
异议
反义词:
赞同
同意
相关词语:
驳议
驳斥
反对
异议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驳行”较为冷门,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会议上,他对领导的决策提出了驳行,认为此举不符合公司长远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