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o

陶泥


拼音táo ní
注音ㄊㄠˊ ㄋ一ˊ

陶泥

词语解释

陶泥[ táo ní ]

⒈  即陶土。

引证解释

⒈  即陶土。参见“陶土”。

宋 米芾 《砚史·陶砚》:“相州 士人自制陶砚。在 铜雀 上,以 蜀 绢二重陶泥澄之,取极细者,燔为砚。”
《无锡日报》1984.6.18:“红星陶瓷厂有关科研人员经过上百次试验,用普通陶泥和普通烧法,创出了陶结晶釉。”

分字解释


※ "陶泥"的意思解释、陶泥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陶泥”的意思:

“陶泥”是指用于制作陶器的粘土。它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粘土,经过高温烧制后可以成为坚硬的陶瓷器物。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陶”字条下有关于“陶泥”的解释,但“陶泥”作为一个单独的词语,可能没有直接的解释。通常,“陶”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烧土为器”,而“泥”字则是“粘土”。

出处:

“陶泥”这个词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陶瓷制作的历史。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粘土制作陶器,因此“陶泥”这个词语应该有着悠久的历史。

同义词:

粘土、陶土、泥巴、陶器土等。

反义词:

金属、玻璃、塑料等非粘土材料。

相关词语:

陶器、陶瓷、陶艺、窑炉、陶工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陶泥”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陶艺家。例如,古代有“陶渊明”这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也是一位陶艺家,他的作品以陶泥为材料,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人的智慧下,一块普通的陶泥经过精心制作,最终可以变成精美的陶瓷器,成为传世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