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词语解释
伏羲[ fú xī ]
⒈ (2852—2738 B.C.)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古帝,即太昊。《白虎通考》:“三皇者,何谓也?伏羲、神农、燧人也”。按:伏羲,亦作“伏戏”、“皇羲”、“宓牺”、“包牺”。风姓。有胜德。始画八封;造书契;教民佃、渔、畜牧。都陈。相传在位115年,传十五世,凡千二百六十载。
英one of the earliest legendary rulers;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风姓。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 庖牺。亦作“伏戏”、“伏牺”。
引《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 燧人、伏羲 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庄子·大宗师》:“伏戏氏 得之,以袭气母。”
汉 扬雄 《法言·问道》:“鸿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 伏牺 而成乎 尧。”
晋 王嘉 《拾遗记·春皇庖牺》:“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 庖牺,亦曰 伏羲。”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 贾公彦 疏引《孝经纬》:“伏牺 之乐曰《立基》。”
唐 杨炯 《少室山姨庙碑》:“伏羲 画卦,唯观鸟兽之文。”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猾夏之渐》:“兹著书显言:东西万国及我 伏戏 与 中国 之初人尽是邪教子孙,其辱我天下之人。”
国语辞典
伏羲[ fú xī ]
⒈ 古代一位皇帝。教民佃渔畜牧,始画八卦,造书契。也作「庖羲」、「庖牺」、「伏羲氏」、「伏牺」、「伏牺氏」、「宓羲」、「宓戏」、「羲皇」。
引《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粤有生民,伏羲始君。」
英语Fuxi or Fu Hsi, legendary Chinese emperor, trad. 2852-2738 BC, mythical creator of fishing, trapping and writing
德语Fu Xi (Eig, Pers)
法语Fuxi
分字解释
※ "伏羲"的意思解释、伏羲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伏羲是上古时候的圣贤帝王,但就算圣贤到伏羲的程度,治理国家也必须依赖贤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然后得天下大治,这是帝王欲使天下臻于大治的不二法门。
2.石晓怀心中暗道,兴奋之下,他重新取出了菩萨石,按照从伏羲祖符中刚刚获得的符道真意,定睛看去,目光中终于有了喜悦的光彩。
3.伏羲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中华儿女得以生息繁衍壮大的命脉.
4.相传在远古时期,先圣伏羲仰首观望日月星辰天象的变化,低头察看山川泽壑的形态,并时常注意乌兽动物的皮毛文彩,以及千姿百态而又各得其宜的自然奥秘。
5., 伏羲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中华儿女得以生息繁衍壮大的命脉.
6.伏羲望着以前与母亲住过的茅屋草舍,又在母亲坟前祭拜一番,想起当年母子相依为命,如今阴阳两隔,一朝即成永诀,心下伤感,怅然若失。
7., 天女女娲和人王伏羲本是那世间最为倒霉的母亲—华胥氏误踩雷神脚印生出来的一对“野种”,却也在漫长的开世过程中按捺不住寂寞,私下偷情,做了一对地下夫妻。伊雪枫叶
AI解释
词语“伏羲”:
意思:
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被尊称为“太昊”、“庖牺”等,是华夏族人的祖先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伏羲被解释为“伏,隐伏也;羲,易也。伏羲,古帝也,作八卦。”这里的解释强调了伏羲在创造八卦方面的贡献,八卦被认为是伏羲所创立的,用以指导人们生活和预测自然变化。
出处:
伏羲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在《周易》、《庄子》、《山海经》等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
同义词:
太昊、庖牺、包羲
反义词:
无特定反义词,因为伏羲是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关词语:
神话、创世神话、八卦、神农、黄帝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伏羲画卦的故事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相传伏羲在河边捕鱼时,看到龟背上的花纹,灵感突发,于是创造了八卦。这个典故体现了伏羲的智慧和创造力。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华夏文明的起源传说中,伏羲不仅被视为人文始祖,还因其创立八卦而被尊为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