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吏


拼音wǔ lì
注音ㄨˇ ㄌ一ˋ

五吏

词语解释

五吏[ wǔ lì ]

⒈  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官。

引证解释

⒈  上古军队中的五种文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
杜预 注:“五吏,文职,军卿之属官。”
杨伯峻 注:“五吏疑为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

分字解释


※ "五吏"的意思解释、五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五吏”指的是古代官府中的五种低级官吏,通常包括县令、县尉、主簿、县丞、县尉。这些官吏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等事务。

康熙字典解释:

五吏,官名。汉制,郡有守、尉,县有令、长、丞、尉,是为五吏。

出处:

“五吏”一词最早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

同义词:

五官、五职

反义词:

无特定的反义词,但可以与“官员”、“官吏”等词语相对。

相关词语:

县令、县尉、主簿、县丞、地方官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五吏”是古代官职,与网络故事或典故关联较少。但可以提及的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五吏常常被描绘为地方官场的缩影,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造句:

在古代,五吏负责管理地方政务,他们既要应对百姓的诉求,又要应对上级官员的指令,可谓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