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guān

止观


拼音zhǐ guān
注音ㄓˇ ㄍㄨㄢ

繁体止觀

止观

词语解释

止观[ zhǐ guān ]

⒈  停下来观看。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Samatha(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引证解释

⒈  停下来观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王 与 齐 仇也,筑 武宫。謳 癸 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⒉  佛教修行法门之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意为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观”为梵文(毗钵舍那)的意译,意为在“止”的基础上发生智慧,辨清事理。佛教主张通过“止观”即可“悟”到“性空”而成佛。 中国 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智顗 著有《摩诃止观》、《童蒙止观》等书。

《法苑珠林》卷一〇一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齐 鄴 西 龙山 云门寺 释 僧稠 姓 孙,元出 昌黎 ……初从 道房禪师 受习止观。”
唐 杜甫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诗:“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夫 思大 乃 天台 智者,本师亲受三种《止观》。”

国语辞典

止观[ zhǐ guān ]

⒈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个主要方法。止指一种平静、清楚而不会受到搅乱的心灵状态;能给心更大的洞识力,是修观所不可或缺的。观指对存在的一切物质或精神现象,以无常、苦、空和无我等来观察事物的本性真实差别。止使心从杂染和内在的障碍中解脱;观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脱成佛。

〈六门教授习定论〉:「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罪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分字解释


※ "止观"的意思解释、止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止观”:

意思:

“止观”是佛教术语,指的是通过静坐(止)和观察(观)来修行的方法。其中,“止”指的是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使心念安定,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清净;“观”则是指对内心和外界的现象进行观察,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收录“止观”这个词语,但根据其组成部分,“止”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为“停止,制止”,“观”的解释为“看,观察”。

出处:

“止观”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如《维摩诘经》中就有提到。

同义词:

静观、禅定、冥想

反义词:

纷扰、杂念、浮躁

相关词语:

禅修、静坐、打坐、观照、禅宗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止观”这个词语可能与佛教修行、禅修文化相关的故事或讨论有关。例如,一些关于禅修者通过静坐达到内心平静的故事,或者是对“止观”修行方法的讨论。

造句:

他每天都会花一个小时进行止观冥想,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内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