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


拼音fú yú
注音ㄈㄨˊ ㄩˊ

繁体扶餘

扶余

词语解释

扶余[ fú yú ]

⒈  古国名。位于松花江平原。晋太康年间为鲜卑族慕容氏所破,后复受他族频频袭扰,至南朝宋、齐间消亡。参阅《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晋书·四夷传·夫馀国》。后借为假托的国名。

⒉  复姓。唐有司稼正卿扶馀隆。见《金石萃编·唐赠泰师孔宣公碑》阴《干封祭文》。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位于 松花江 平原。 晋 太康 年间为 鲜卑族 慕容氏 所破,后复受他族频频袭扰,至 南朝 宋、齐 间消亡。参阅《后汉书·东夷传·夫馀国》、《晋书·四夷传·夫馀国》。后借为假托的国名。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 扶餘国。”
古直 《虬髯客》诗:“万丈红光海外起,坐拥 扶餘 作天子。”

⒉  复姓。 唐 有司稼正卿 扶馀隆。见《金石萃编·唐赠泰师孔宣公碑》阴《乾封祭文》。

分字解释


※ "扶余"的意思解释、扶余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兴首多次劝阻扶余义慈不要整天沉湎酒色,废弛政务,而触怒百济王,要不是扶余孝的求请,恐怕兴首的罪名就不只是流放了。


AI解释


词语“扶余”有以下几个含义:

1. 名词:古代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位于现今中国东北部地区,是东胡的一支。

2. 动词:扶持、支持、帮助。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扶余”条目解释为:“扶余,国名。汉时,东北夷有扶余国,今辽东境。”这里指的是古代的扶余国。

出处: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扶余国的记载。

同义词:

支持、帮助、扶持、庇护

反义词:

放弃、抛弃、损害

相关词语:

扶助、扶植、扶养、扶正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扶余国的故事,可以参考《三国演义》中关于“扶余国献马”的章节。故事讲述曹操攻打辽东,扶余国主动献马以示友好。

造句:

1. 古代扶余国曾是东北地区的强国,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在困境中,他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扶余,得以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