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

伏龙


拼音fú lóng
注音ㄈㄨˊ ㄌㄨㄥˊ

繁体伏龍

伏龙

词语解释

伏龙[ fú lóng ]

⒈  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

⒉  指灶神。

⒊  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引证解释

⒈  潜伏着的龙。比喻隐居待时的贤者。参见“伏龙凤雏”。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六:“伏龙一奋跃,凤雏亦飞翔。”

⒉  指灶神。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伏龙肝》:“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

⒊  阴阳家的禁忌日之一。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月之中,有月忌、龙禁、杨公忌……咸池、伏龙。”

分字解释


※ "伏龙"的意思解释、伏龙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伏龙芝

2.或降三世菩萨降伏天魔或三世之贪嗔痴,或军荼利降伏毗那耶迦之常随魔及人魔,或焰摩德迦降伏龙魔及诸怨敌,或金刚夜叉调伏众魔及无智者。

3.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

4.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伏龙芝


AI解释


词语“伏龙”:

意思:

“伏龙”原指隐藏在山洞中的龙,比喻有才能但未被发现或未施展才华的人。在文学和成语中,特指具有极高智慧和才能,但隐居不出,等待时机的人才。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伏龙”的解释未明确记载,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伏”意为隐藏,“龙”指龙,故“伏龙”应指隐藏的龙。

出处:

“伏龙”的成语出处不详,但这一概念在《三国演义》中有所体现。在小说中,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隐居隆中,等待时机,最终出山辅助刘备,成就一番伟业。

同义词:

隐龙、卧龙、潜龙

反义词:

露龙、显龙

相关词语:

卧龙先生、龙潭虎穴、腾飞之龙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伏龙”常与诸葛亮和卧龙先生相联系。有关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故事广为流传,他被视为“伏龙”的代表人物。

网络故事或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人称“卧龙”。他才华横溢,但隐居不出,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方才出山辅佐刘备,成为蜀汉的支柱。

造句:

他曾是商场上的伏龙,默默无闻,却有着过人的商业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