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

县役


拼音xiàn yì
注音ㄒ一ㄢˋ 一ˋ

繁体縣役

县役

词语解释

县役[ xiàn yì ]

⒈  旧时县衙差役。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县衙差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 济南。”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后来有人查考他(老鴇),説他姘了一个县役。”

分字解释


※ "县役"的意思解释、县役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县役”的意思:

“县役”是指古代县一级政府的官吏,负责管理县内的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事务。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县役”条目解释为:“县役,县官之役,掌县内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事。”

出处:

“县役”一词的出处较为广泛,它源于古代的县制。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始于秦朝,盛行于汉朝,直至清朝末年。因此,“县役”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同义词:

县官

县令

县尉

县长

反义词:

无官

闲散

无职

相关词语:

县衙

县丞

县佐

县令夫人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县役”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少,但可以提及的是,一些古代小说、戏剧中常常描写县役的贪腐、徇私等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场风气。

用这个词语造句:

明朝时期,这位县役公正无私,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