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u

幞头


拼音fú tóu
注音ㄈㄨˊ ㄊㄡˊ

繁体襆頭

幞头

词语解释

幞头[ fú tóu ]

⒈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十娘 即唤 桂心,并呼 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⒉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参见“幞头”。

《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

国语辞典

幞头[ pú tóu ]

⒈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

《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幞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

分字解释


※ "幞头"的意思解释、幞头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梁雄打量来人,二十七八年纪,身高一米七上下,面皮白净,锦袍革带,直角幞头黑油靴,一身官吏打扮,颇有几分威仪。


AI解释


词语“幞头”:

意思:幞头,古代中国男子的一种头饰,形似今天的头巾,但更为讲究,通常是用黑色或红色的丝绸制成,佩戴时将两端固定在头顶,有时还会装饰有金银丝或宝石。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幞头”条目解释为:“幞头,巾也。以黑布为之,前后垂带,左右有耳,以束发。”

出处:《辞海》中提到:“幞头,古代男子服饰之一,起源于战国,盛行于隋唐,明清时仍有遗存。”

同义词:巾帻、巾子、巾帽

反义词:无特定反义词,但与幞头相对的可能是现代的帽子或头带等。

相关词语:冠、帽、巾、帻、头巾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幞头在古代是士大夫的标志性服饰之一,因此与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相关。例如,唐代的李白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诗句,其中的“冠盖”就包括了幞头。

造句:在古代的宫廷画中,官员们身着华丽的朝服,头戴幞头,显得威严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