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利


拼音fú lì
注音ㄈㄨˊ ㄌ一ˋ

伏利

词语解释

伏利[ fú lì ]

⒈  尚未开发的物资、财源。

引证解释

⒈  尚未开发的物资、财源。

《管子·五辅》:“发伏利,输墆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此谓输之以财。”
尹知章 注:“利人之事积久隐伏者,发而用之。”

分字解释


※ "伏利"的意思解释、伏利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伏利”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它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意思:

“伏利”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多指“隐藏的利器”或“隐蔽的威胁”,也用于比喻暗藏的祸患或隐患。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伏利”条目下解释为:“伏,隐藏;利,利器。谓隐藏的利器。”

(注:《康熙字典》为清代编纂的大型汉语字典,收录了大量的汉字及其解释。)

出处:

“伏利”一词的出处较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具体文献出处不详。

同义词:

“伏利”的同义词有“隐患”、“暗礁”、“隐忧”等。

反义词:

“伏利”的反义词有“明害”、“显危”、“安全”等。

相关词语:

与“伏利”相关的词语有“伏击”、“伏兵”、“潜伏”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伏利”的故事或典故在网络上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类似“暗藏杀机”、“暗箭难防”等含有“伏利”意味的情节。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总是能洞察到生活中的伏利,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