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ǔ jié
注音ㄈㄨˇ ㄐ一ㄝˊ
繁体斧節
词语“斧节”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吏或军队中的节符,是一种用来证明身份或执行权力的凭证。斧节通常以金属制成,形状似斧,上面刻有文字或符文。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未直接收录“斧节”一词,但类似的词语如“斧钺”有解释,“斧钺”是指古代将帅所持的斧头和钺,斧钺作为象征权力和军事统帅的标志。
出处:
“斧节”一词的出处多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史记》等,其中常用来描述将帅或官员的身份象征。
同义词:
斧钺
节钺
凭证
反义词:
无节
无证
相关词语:
节度使
凭证
符节
令牌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斧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其中关羽所持的“青龙偃月刀”上的斧节,象征其身份和权力。
造句:
将军手持斧节,威风凛凛地巡视疆界,彰显了皇权的神圣与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