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科


拼音lì kē
注音ㄌ一ˋ ㄎㄜ

吏科

词语解释

吏科[ lì kē ]

⒈  官署名。明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明初属通政司,清属都察院。

引证解释

⒈  官署名。 明 清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 初属通政司, 清 属都察院。

《明史·职官志三》:“吏科,凡吏部引选,则掌科同至御前请旨。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拾遗纠其不职者。”
《清史稿·职官志二》:“吏科分稽銓衡,註销吏部、 顺天府 文卷。”

分字解释


※ "吏科"的意思解释、吏科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吏科”的意思:

“吏科”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一个名词,指的是明代和清代设立的专门负责考核官员政绩和选拔官员的机构。在明代,吏科是六科之一,负责考察和选拔文职官员;在清代,吏科则成为六部中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文官的选拔和考核。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可能对“吏科”的解释如下(由于康熙字典原书无法直接查阅,以下为可能的解释):

吏科,官名。明制,六科之一,掌文官之选举、考课、监察。清沿明制,属吏部。

出处:

“吏科”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明代官制中已有六科之分,其中之一为吏科。

同义词:

文官科

考课科

反义词:

武官科

技术科

相关词语:

科举

考课

官员

选任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吏科”是古代官制的一部分,与网络故事或典故关联较少。但可以提及的是,古代科举制度和官员选拔过程中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间接反映了吏科的功能和重要性。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吏科官员的职责是严格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以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百姓福祉。(这句话体现了“吏科”官员的职责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