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ì lì
注音ㄊ一ˋ ㄌ一ˋ
繁体惕慄
⒈ 见“惕栗”。
⒈ 亦作“惕栗”。犹言战战兢兢。
引《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慄不敢为淫暴。”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羣臣惕慄奉职,命材登良,不敢私违。”
王闿运 《御夷论》一:“圣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贡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⒈ 戒慎恐惧。
引《墨子·尚同中》:「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
唐·韩愈〈河南府同官记〉:「群臣惕栗奉职,命材登良,不敢私违。」
词语“惕栗”的意思:
“惕栗”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恐惧、害怕的样子。它用来形容人因为害怕或者紧张而身体发抖,内心感到恐惧。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惕栗”可能被解释为因恐惧而身体发抖,或者形容内心惊慌的状态。
出处:
“惕栗”一词的出处没有明确记载,它是一个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出现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
同义词:
惊恐
惶恐
惴栗
惴栗不安
反义词:
无畏
沉着
安然
自若
相关词语:
惊惧
惶惶不安
惴惴不安
心惊肉跳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惕栗”这个词在网络上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但它可能会出现在一些描述恐怖、惊悚场景的文学作品中,或者是用来形容人物因恐惧而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用这个词语造句:
夜幕降临,寂静的街道上突然传来一声尖叫,路人们无不感到惕栗,加快了脚步向家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