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éshuò

节朔


拼音jié shuò
注音ㄐ一ㄝˊ ㄕㄨㄛˋ

繁体節朔

节朔

词语解释

节朔[ jié shuò ]

⒈  节日和朔日。亦泛指节日。

引证解释

⒈  节日和朔日。亦泛指节日。

唐 无名氏 《冥音录》:“﹝长女﹞每至节朔,輒举觴酹地,哀咽流涕。”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吾赖 仲一,常兄事之,然每节朔,束带相看,啜茗径去矣。”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逢个节朔,遇个冬年,拿着这一盏儿茶钱,告哥哥可怜见!”

分字解释


※ "节朔"的意思解释、节朔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节朔”的意思:

“节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农历的节气和朔望月。其中,“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某一个,如立春、清明等;“朔”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朔日。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节”字条下有关于节气的解释,而“朔”字条下有关于朔望月的解释。但“节朔”作为一个复合词,并没有单独的条目。根据其组成部分的解释,可以推断“节朔”是指节气和朔望月的结合。

出处:

“节朔”这个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文献,它是由“节”和“朔”两个词组合而成的,用于描述农历中的特定时间点。

同义词:

节令

朔望

反义词:

无明显反义词,因为它是描述特定时间点的词汇。

相关词语:

二十四节气

朔日

月相

农历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节朔”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直接相关。

用这个词语造句:

农历的节朔变化,使得农事活动有了明确的安排和指导。例如,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农民们开始准备播种;而每月的朔日,则是新月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