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ā zhù
注音ㄕㄚ ㄓㄨˋ
⒈ 亦作“沙筯”。
⒉ 一种植物,多生于海滩中。
⒈ 亦作“沙筯”。一种植物,多生于海滩中。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越王馀算》。
引唐 段公路 《北户录·越王竹》:“次有沙筯,产於海岛间,状如蓴菜,春吐黄花,其心若骨,可为筹筯,凡欲採者,须轻步拔之,不尔,闻人行声,则缩入沙中,了不可取。”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沙箸,生于海岸沙中,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劲,可为酒筹。凡欲採者,轻步向前,及手,急挼之,不然,闻行者声,遽缩入沙中,掘寻之终不可得也。”
词语“沙箸”的意思:
“沙箸”是一个较为冷门的词语,它指的是用沙子做成的筷子。这种筷子在古代可能用于特殊场合或仪式,因其材质特殊,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未收录“沙箸”这个词语,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康熙字典解释。
出处:
关于“沙箸”的出处,目前没有确切文献记载,可能是民间传说或地方习俗中的一种特殊物品。
同义词:
沙筷
反义词:
竹箸
木箸
塑料箸
相关词语:
筷子
沙子
仪式
象征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目前没有关于“沙箸”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逢重要节日,皇室成员会使用沙箸进餐,以示吉祥和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