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

五政


拼音wǔ zhèng
注音ㄨˇ ㄓㄥˋ

五政

词语解释

五政[ wǔ zhèng ]

⒈  五辰,五星。五行之政。古代以五行分主四时,即指四时之政。五项政治措施。谓五常之政。

引证解释

⒈  五辰,五星。

《鹖冠子·夜行》:“阴阳,气也;五行,业也;五政,道也。”
陆佃 注:“五辰也。在天成象,故曰道。”

⒉  五行之政。古代以五行分主四时,即指四时之政。

《大戴礼记·盛德》:“均五政,齐五法。”
王聘珍 解诂:“五政者,明堂月令所施於四时者也。”
《孝经纬钩命决》:“春政不失,五穀蘖;初夏政不失,甘雨时;季夏政不失,地无菑;秋政不失,人民昌;冬政不失,少疾病。五政不失,百穀稚熟,日月光明。”

⒊  五项政治措施。

汉 荀悦 《申鉴·政体》:“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

⒋  谓五常之政。参见“五常”。

汉 扬雄 《法言·问道》:“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
李轨 注:“五政,五常之政也。”

分字解释


※ "五政"的意思解释、五政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五政”的意思:

“五政”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古代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关注的五个方面,即:政事、教化、刑法、征伐、选举。这五个方面被认为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五政”可能被解释为君主治理国家的五大政策或原则。

出处:

“五政”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等古代文献,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

同义词:

五典

五术

五法

反义词:

无政

暴政

贪政

相关词语:

政事

教化

刑法

征伐

选举

治理

治道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五政”作为古代治国理政的理论,虽然不是一个具体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游戏或影视作品中,可能会提及这一概念,以此来展现古代君主或官员的治国理念。

用这个词语造句:

古代的贤明君主,总是能够把握五政之道,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