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án xíng
注音ㄆㄢˊ ㄒ一ㄥˊ
繁体蹣行
⒈ 行步缓慢摇摆貌。
⒈ 行步缓慢摇摆貌。
引宋 叶适 《草庐先生墓志铭》:“面於 方山,木或春彫,草或冬蕃,井不先汲,炊不蚤熟,蹣行株坐自若也。”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而戾者乃欲颠倒条理,删节助字,务取詰屈,以眩读者。是何异自憾状貌之无以过人,而抉目截耳,折筋刲脇,蹣行於市,而矜詡其有异於人人也耶?”
词语“蹒行”的意思:
“蹒行”是一个动词,指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蹒行”的解释为:行不正貌。即行走不端正,姿态不自然。
出处:
“蹒行”一词的出处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它是在古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词汇。
同义词:
跋涉、踉跄、蹒跚、跛行、跛蹒等。
反义词:
稳健、平稳、从容、稳健等。
相关词语:
蹒跚、跛脚、蹒跚学步、蹒跚而行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蹒行”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它在一些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经常被用来描绘人物行动不便的状态。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年迈体衰,腿脚不灵便,只能蹒行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