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

五正


拼音wǔ zhèng
注音ㄨˇ ㄓㄥˋ

五正

词语解释

五正[ wǔ zhèng ]

⒈  射仪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为白、苍、黄、玄诸色。五行官长。即五政。谓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泛指各项政治措施。

引证解释

⒈  射仪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为白、苍、黄、玄诸色。

《周礼·夏官·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乐以《騶虞》,九节五正。”
郑玄 注:“五采之侯,即五正之侯也。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则能中焉。画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苍,次黄,玄居外。”
汉 张衡 《东京赋》:“张大侯,制五正。”
《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大射登歌》:“巾车整三乏,司裘饰五正。”

⒉  五行官长。

《左传·隐公六年》:“翼 九宗五正 顷父 之子 嘉父 逆 晋侯 于 随。”
杜预 注:“五正,五官之长。”
孔颖达 疏:“言五官之长者,谓於 殷 时为五行官长。”
《孔子家语·五帝》:“康子 曰:‘吾闻 勾芒 为木正, 祝融 为火正, 蓐收 为金正, 玄冥 为水正, 后土 为土正。此五行之主而不乱,称曰帝者,何也?’ 孔子 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

⒊  即五政。谓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

《鹖冠子·度万》:“天地阴阳取稽於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 庞子 曰:‘敢问五正。’ 鶡冠子 曰:‘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

⒋  泛指各项政治措施。

《管子·禁藏》:“发五正,教薄罪,出拘民,解仇讎,所以建时功,施生谷也。”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曰:“正,政通。”

分字解释


※ "五正"的意思解释、五正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五月初五正端阳,6月6日芒种忙。今日恰巧节成双,诚挚祝福一抵两。龙舟竞渡粽飘香,丰收在望小麦黄。心想事成成功享,万事如意幸福长!

2.6月6日芒种忙,五月初五正端阳。今日恰巧节成双,诚挚祝福一抵两。龙舟竞渡粽飘香,丰收在望小麦黄。心想事成成功享,万事如意幸福长!


AI解释


词语“五正”通常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五行思想中的五种正常状态,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在正常情况下各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没有过度或不足。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五正”的解释较为简略,主要涉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并没有给出“五正”的具体定义。

出处:

“五正”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五行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

同义词:

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五材

反义词:

五邪(指五行失衡的状态)

相关词语:

五行学说、相生相克、阴阳五行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五正”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但可以联想到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故事,比如“水能灭火,火能炼金,金能生水”,这些都是五行相生的例子。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中医理论中,讲究人体五行平衡,只有五正(五行正常状态)才能达到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