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ǔ

暑伏


拼音shǔ fú
注音ㄕㄨˇ ㄈㄨˊ

暑伏

词语解释

暑伏[ shǔ fú ]

⒈  夏季伏天。

引证解释

⒈  夏季伏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 杨溪 ﹞北流注于 夷水,此水清泠甚于 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刘彦齐》:“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暑伏晒曝,一一亲自卷舒,终日不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其山暑伏有蓄雪。”

国语辞典

暑伏[ shǔ fú ]

⒈  农历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的前一天止,共三十天,每十天为一伏,分为初伏、中伏、终伏三伏。这段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称为「暑伏」。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注》:「此水清泠甚于大溪,纵暑伏之辰,尚无能澡其津流也。」

分字解释


※ "暑伏"的意思解释、暑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暑伏”的意思:

“暑伏”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节气之一,指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具体来说,是立夏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庚日为立夏后的第七天,以此类推),此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所以称为“暑伏”。暑伏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中暑、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暑伏”的解释为:“伏,隐伏也。暑伏,谓盛夏之时,热气盛极,人皆隐伏以避之。”

出处:

“暑伏”一词的出处并不明确,它来源于古代对气候现象的描述和总结。

同义词:

暑热

三伏

暑天

反义词:

寒冬

寒冷

相关词语:

暑假

暑假作业

暑期

暑气

暑热病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暑伏”并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会有关于暑伏时节的描写,如《水浒传》中描写梁山好汉避暑的情节。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今年暑伏期间,天气异常炎热,大家都躲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