缌麻


拼音sī má
注音ㄙ ㄇㄚˊ

繁体緦麻

缌麻

词语解释

缌麻[ sī má ]

⒈  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仪礼·丧服》:“緦麻三月者。”
《穀梁传·庄公三年》“改葬之礼緦” 唐 杨士勋 疏:“五服者,案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是也。”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故復有麤衰,齐衰,大红,细红,緦麻,备六,各服其所当服。”
《周书·李穆传》:“兄弟子姪及緦麻以上亲并舅氏,皆霑厚赐。”
《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敕:‘姨舅既服小功,舅母不得全降,宜服緦麻,堂姨舅宜服袒免。’”

国语辞典

缌麻[ sī má ]

⒈  用细麻布制成的丧服。用在已出嫁的姑母、堂姊妹及族兄弟,以及表兄弟、岳父母、婿、外孙等之丧时所穿,为期三个月,为五服中最轻的一种。

《仪礼·丧服礼》:「缌麻三月者。」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分字解释


※ "缌麻"的意思解释、缌麻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缌麻”的意思:

“缌麻”是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一种,指最轻的一种丧服,由细麻布制成。它是古代对近亲亡故时所穿的一种简陋的丧服,用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重。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缌麻”条目的解释如下:

缌麻(sī má):细麻布也。丧服之一,最轻。缌,细麻也。服缌麻者,其亲兄弟之服也。

出处:

“缌麻”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等古代典籍,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

同义词:

缌布、细麻布

反义词:

缟(gǎo):指粗糙的麻布,也指古代丧服中的粗麻布。

相关词语:

缌缟(sī gǎo):细麻布和粗麻布的并称,泛指麻布。

缌衰(sī cuī):指缌麻制成的丧服。

缌绖(sī dí):缌麻制成的丧帽。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缌麻”的故事不多,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丧服和礼制的描写常常会涉及到“缌麻”。例如,一些古代戏曲或小说中,可能会描述主角穿着缌麻丧服参加葬礼,以此展现人物的悲情或忠诚。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的祖父去世了,按照家族的规矩,他需要穿着缌麻丧服参加葬礼,以此表达对祖父的深切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