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íng jiá
注音ㄇ一ㄥˊ ㄐ一ㄚˊ
繁体鳴鋏
词语“鸣铗”的意思:
“鸣铗”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古代士人悬挂在腰间的玉佩,行走时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个词语后来引申为文人学士自诩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鸣铗”的解释是:“鸣铗,玉佩也。行则鸣,故以为行高之称。”
出处:
“鸣铗”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孟子自比鸣铗,表示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同义词:
同义词有“鸣玉”、“挂玉佩”等。
反义词:
反义词有“附庸风雅”、“随波逐流”等。
相关词语:
相关词语有“清风明月”、“高风亮节”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上,人们常用“鸣铗”来形容那些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的人。例如,有人可能会说:“这位学者鸣铗高歌,坚守学术诚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虽身处喧嚣的都市,却始终鸣铗高歌,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