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zhī

致知


拼音zhì zhī
注音ㄓˋ ㄓ

致知

词语解释

致知[ zhì zhī ]

⒈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引证解释

⒈  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 王守仁 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 王守仁 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国语辞典

致知[ zhì zhī ]

⒈  推极知识。

《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分字解释


※ "致知"的意思解释、致知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3.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4.忽然动了动手指,略有些本能的开启格物致知小心打探四周后,倏地将双眼睁开,整个人更像是一把标枪一般昂然挺立。

5.怎么样格物致知?潇洒哥:行与知相得益彰,爱自己、爱人民、爱国家……

6.李元宏百无聊赖下打开墨卷扫了一眼,将刚才记下的考题题目写在第二折正上方,仔细端详起来,第一道考题是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7.棋艺方面,还不错,明道公有机会,不妨切磋切磋,而且,这小子常以知先行后处事,和明道公的那一句致知格物,正是不谋而合。


AI解释


词语“致知”的意思:

“致知”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达到知识、智慧或理解的程度。它强调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来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致”字有多种含义,包括到达、达到、使等;“知”字则表示知识、智慧。因此,“致知”在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是指通过某种途径达到知识的境界。

出处:

“致知”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出处,它是由“致”和“知”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关于学习和智慧表达的用法。

同义词:

明理

慧解

深悟

阐明

反义词:

愚昧

无知

蒙昧

浅薄

相关词语:

学识

智慧

知识

理解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致知”这个词语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它与古代的学者、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故事有关。例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知”可以理解为“致知”。

用这个词语造句: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他终于达到了致知的境界,对这门学科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