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ào yì
注音ㄐ一ㄠˋ 一ˋ
⒈ 教学;教授。
⒈ 教学;教授。
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吕延济 注:“教肄,谓教人习法也。肄,习也。”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图书器用之需,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
《元典章新集·礼部·学校》:“许令路府於赡学钱粮内置备、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词语“教肄”的意思:
“教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教导和培养。它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德行和技能。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教肄”通常被解释为教导、教育、培养等含义。
出处:
“教肄”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礼记》、《孟子》等儒家经典。
同义词:
教育培养
指导培育
培养教育
反义词:
放任自流
弃养不教
相关词语:
教诲
培养人才
指导
教化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教肄”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词汇,与它直接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关于教育、培养人才的故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教肄,以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