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朱熹


拼音zhū xī
注音ㄓㄨ ㄒ一

朱熹

词语解释

朱熹[ zhū xī ]

⒈  (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认为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也有研究与贡献。著作有《四书集注》、《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国语辞典

朱熹[ zhū xī ]

⒈  人名。(西元1130~1200)​字元晦,后改字仲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宋婺源人,侨寓建州。曾讲学于建阳考亭,因号考亭,晚筑草堂于云谷山,又号云谷老人。累官宝文阁待制,卒谥文,后世尊称朱子或朱文公。宝庆中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徽国公。其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编次著述之书甚多,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程准。

英语Zhu Xi or Chu Hsi (1130-1200)​, also known as Master Zhu 朱子, Song dynasty Confucian writer and propagandist, founder of neo-Confucianism

德语Zhu Xi (Neokonfuzianer)​ (Eig, Pers, 1130 - 1200)​

法语Zhu Xi

分字解释


※ "朱熹"的意思解释、朱熹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

2.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3.大,风景好,宋代的王胄、朱熹等名儒以及明代名相李九我曾经在山中留迹,他们题写的墨宝苍劲雄浑,他们留下的诗章慷慨激昂,为乌髻岩添加了文雅气息。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5.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

6.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7.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说》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8.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朱熹理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通过一套人性的修养方法,以革除“习气”对本性的障蔽,进而促使潜存的道德本性如实彰显。


AI解释


词语“朱熹”:

意思: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理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康熙字典解释: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对“朱熹”这个名字进行解释,因为康熙字典是一部字书,主要收录汉字及其解释,而不是人物传记。

出处:朱熹的名字来源于其本名“朱熹”,是他在世时的名字,并没有特定的出处。

同义词:朱子、晦庵、朱元晦

反义词:无特定的反义词,因为朱熹是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

相关词语:理学、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孔孟之道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朱熹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叫做“朱熹看山”,讲述了他因对佛学有误解,误将佛寺中的山称为“佛山”,后来经过一位高僧的点化,才明白自己的错误。这个故事体现了朱熹的谦逊和对知识的渴求。

用这个词语造句: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至今仍被学者们研究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