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笳

词语解释
鸣笳[ míng jiā ]
⒈ 笳笛。古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
⒉ 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引证解释
⒈ 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
引《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⒉ 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引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
分字解释
※ "鸣笳"的意思解释、鸣笳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鸣笳”的意思:
“鸣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吹响胡笳(一种古代的管乐器)的声音。在古代,胡笳常用于边塞军中,因此“鸣笳”也常用来形容边塞戍卒或军队的情景。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没有直接收录“鸣笳”这个词语,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其含义类似于吹响胡笳的声音。
出处:
“鸣笳”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等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同义词:
鸣角、吹笳、胡笳声
反义词:
寂静无声、静谧
相关词语:
胡笳、边塞、戍卒、烽火、征途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鸣笳常常与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边疆战事等联系在一起。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其中“胡马度阴山”即指胡人(北方民族)越过阴山,与“鸣笳”所代表的边塞戍卒的生活相呼应。
用这个词语造句:
夜幕降临,边塞的戍楼上传来阵阵鸣笳声,仿佛在诉说着边疆将士们无尽的忠诚与守候。
相关词语
- tí míng啼鸣
- chóng fù lù míng重赴鹿鸣
- míng chén鸣晨
- míng shēng鸣声
- míng shí鸣石
- míng jīn鸣金
- míng jú鸣鵙
- zòu míng qǔ奏鸣曲
- hú míng shān鹄鸣山
- míng hé luán鸣和鸾
- tuó míng biē yìng鼍鸣鳖应
- míng shā shān鸣沙山
- míng jiàn鸣剑
- lù míng鹿鸣
- míng qìng鸣磬
- yàn jiā燕笳
- míng luó kāi dào鸣锣开道
- míng jū鸣驹
- míng lǘ鸣驴
- míng lì鸣唳
- míng zhōng鸣钟
- hè míng shān鹤鸣山
- míng quán鸣泉
- xiān míng先鸣
- míng biān鸣鞭
- míng jú鸣鶪
- hú míng gǒu dào狐鸣狗盗
- míng luán鸣銮
- míng láng鸣榔
- míng yàn zhí mù鸣雁直木
- zì míng dé yì自鸣得意
- hōng míng轰鸣